來源:微博2025-05-20 18:37
中國足協最近掀起了一場“裁判革命”,發布了12條措施,旨在改進裁判的執裁、培訓和評議工作。看來,他們終於意識到,裁判在比賽中的表現起碼是影響勝負的重要一環,雖然這一頓悟來得晚了點,但好歹還算及時。
根據這份聲明,足協認為自2024年出臺的《若幹措施》顯然是個“社會閃光點”。畢竟,當裁判判罰演變成球迷心中的“年度敗筆”,引入俱樂部申訴、裁判評議等措施也算是在試圖“平息火焰”。如今回望,俱樂部的抗議聲如洪水般湧來,他們似乎只是意識到,裁判也許不是一個神,而是一群被關在“裁判學院”的凡人。
這12條措施中,不乏一些老生常談的訓練和評議細節:增加培訓頻率、借助VAR技術等。顯然,他們還不夠自信,得反復加強培訓,確保每位裁判的“標桿”同樣高昂。說白了,好像他們在進行一場孤軍奮戰的“補課,一邊努力與國際標準保持一致。
此外,足協還對評委庫的管理下了不少功夫,意思是不時要給這些評委們“減負”,確保他們的專業權威性。簡直就像是在進行“裁判選拔賽”,保證每個評審都是個“英雄人物”的感覺。因此,評議組會動態調整,踢掉那些“不合格”的評委,若再不合格,估計連裁判資格都得重新審核一番。
而真正讓人堪憂的是,足協似乎也在調動社會群眾的“智慧”,對於一些引發“全民議論”的判例都能被提交評議。就好像說:“來吧,大家一起來做裁判,見證每一個爭議點!”這看似增加了透明度,實際上卻仿佛是在將原本就夠混亂的局面卷入更大的漩渦。
為了培養女性裁判,足協甚至鼓勵她們親身參與男子職業聯賽的執裁!咱們這才明白,原來是給他們創造“與男性對抗”的機會,真是種種用心良苦。
總之,雖然中國足協的這些措施聽上去很“大氣”,但拿到執行層面,能否真正解決裁判執裁失誤的問題依然成疑。或許,未來的賽季就得靠著更加高效的“學習”來扭轉頹勢,而不是繼續讓觀眾在看比賽時為每次判罰捂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