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體壇周報2025-07-14 12:27
在7月14日的東亞杯上,中國男足以0-2不敵日本隊,這場比賽引發了體壇周報記者馬德興的深思和評論。盡管日本隊進行了人員大輪換,但中國隊依然難以抗衡這一強敵。可以說,這場中日之戰讓人再次體會到中國足球所面臨的挑戰。
國足主帥久爾傑維奇根據比賽形勢,將陣型調整為541,這個策略是頗具前瞻性的。雖然國足的控球率為38%,並創造了8次射門和3次射正,張玉寧也在前場積極反搶後制造了一次單刀機會,充分表明了球隊的努力與拼搏。
目前來看,對於國足而言,這場比賽的表現相對可圈可點,久爾傑維奇的執教能力得到了驗證。盡管最終輸給了日本隊在情理之中,但能夠限制對手的進攻並創造出幾次機會,帶來了意外之喜。比賽中,部分球員也展現出了一腳傳球和向前推進的能力,這超出了很多觀眾的預期。
關於青訓方面,文章提到,日本的小球員根據日本足協的青訓標準,每天觸球超過3000次,而中國的小球員觸球次數僅為800次。這意味著中國的小球員比起日本同齡人,觸球次數平均少了2200次,年度累計差距達66萬次,到了22歲時這個差距已經達到660萬次。這樣的基礎積累,勢必影響到球員的基本功和球感。
此外,文中還指出,國內青少年球員超過60%的訓練都是在非對抗狀態下進行,而現代足球幾乎是全在對抗中進行。這樣的訓練模式,使得中國足球與日本足球的差距遠不僅僅是歲月的積累。
隨著校園足球的推廣,錯誤的理念依舊存在,比如每次訓練一個半小時,每周三到四次訓練,這直接影響了球員技戰術發展的基礎。而職業隊即使是每天訓練一到兩小時,與日本球員的訓練量相比,依然有差距。
最後,文章強調,面對這種基本技術的短板,如果中國球員不意識到自身訓練的不足,又如何去向世界杯發起衝擊呢?這也許正是中國隊屢次對日本和韓國失利的根本原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