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德興討論中國足球選擇教練的問題:如果不弄清楚幾個關鍵因素,選擇教練就難以成功

來源:體壇周報2025-07-24 10:34

7月24日訊 據《體壇周報》記者馬德興的報道,再次探討了中國男子足球隊(國足)選帥的話題。

首先,對於首次選帥時制定的“八大標準”,記者指出,中國足協真正自主選帥的起步可以追溯到2002年世界杯結束後。這次選帥展現出前所未有的認真態度,國家體育總局也曾針對高層指示進行了一次深刻的反思和批判,足協隨後召開了四次會議,廣泛征求意見,最終確立了新任主帥的八項標準。這八項標準涵蓋了人品、水平等多個方面,顯示出中國足協在選帥上做出的努力。然而,時至今日,翻閱中國足協最近幾次的選帥公告,我們可以發現,列出的標準與首次選帥基本相似,似乎沒有實質性的突破。

雖然這八項標準在某種程度上回答了“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教練”的問題,但由於它們看似精準,實際卻有些模糊,未能涵蓋指導思想及戰術理念等關鍵因素。當前國足到底應采取何種踢法仍未明確,這導致了長時間的技戰術不斷變化。從佩蘭帶隊晉級2015年亞洲杯八強至今,國家隊經歷了十任主教練的更替,各種風格和戰術要求也在不斷變換,隊伍技戰術理念缺乏一致性。

理應,中國足協應當明確需要何種主教練才是順理成章的事情。然而,如今連最高管理部門都無法給出清晰權威的回答,責任最終指向了中國足協。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,負責決策的部門中充斥著非專業人士,決策時依舊以行政思維為主,缺乏足球專業視角。這一次,足協計劃由外聘的技術總監負責國家隊主教練的選拔工作,相較於以往各部門負責人自行操辦,這是一個積極的變化。

其次,關於“誰來選帥”這個問題顯得尤為重要。對球迷而言,他們唯一且最根本的期望,就是找到能夠帶領中國隊晉級世界杯的主教練。這也是米盧為何受到球迷推崇的原因。相反,除裏皮外,其他主教練幾乎都被視為“水貨”,因為他們沒有帶領球隊打進世界杯。因此,公眾對中國足協的批評並不奇怪。

外界對足協選帥標準的關註度很低,但更重要的是,經過多年的變革,中國足協依然未能找到合適的人選。領導層的頻繁更換導致合作關系難以穩定,最終依賴經紀人來牽線搭橋,這並非長久之計。在選帥過程中,核心問題在於決策者的個人好惡。這種現象在中國足球中屢見不鮮。例如,在卡塔爾世界杯預選賽期間,足協領導與球隊回國後竟然不知主教練已更替。而在近期的選帥中,即使設有專家評審小組,本土教練的意見也常常被忽視,導致很多優秀的候選人未能最終入選,而外界對此也進行了廣泛的質疑。

相比之下,日韓足協在選帥時多由專業人士負責,盡管也會夾雜各類意見。希望這次中國足協能夠在技術總監的帶領下,明確選帥責任人,解決以往存在的問題。究竟會產生何種效果,關鍵還需時間的檢驗。

聲明:本站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,並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及真實性,如有侵權,請聯系刪除。
關於我們Copyright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. 奧分體育版權所有。